春天,從臺灣文學開始綻放 金尚浩談臺灣作品韓譯

春天,從臺灣文學開始綻放!

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於3月16日特別邀請現任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以及趙明河義士研究會會長金尚浩老師,擔任首場「翻譯大師講座」講者,為新學期揭開序幕。本次講座以〈審美觀點和意識:臺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介紹臺灣現代文學作品進入韓國學界的歷史脈絡,以及自身投入臺灣現代文學作品韓譯的心路歷程。

金老師首先提到,韓國與臺灣皆曾有過一段相似的歷史,因此兩國在許多方面不僅同中有異,也異中有同,彼此能夠相互借鏡。根據現存資料,韓國對臺灣文學的翻譯最早可以追溯至1964年,由金光洲所翻譯出版的謝冰瑩《紅豆》。金老師說明在1981至1990年代,許多翻譯為韓文的臺灣文學作品,仍冠以中國之名,原因在於「臺灣」主體意識的萌芽,要到1987年解嚴後才開始出現。

為了更加了解整個臺灣現代文學的脈絡,金老師在來臺之後,廣泛與所謂外省作家與本省作家互動交流,如余光中、李敏勇、鄭烱明、白萩、葉石濤、吳晟等人,並未限定自己的文學傾向。儘管後來臺韓兩國在1992年斷交,文學與學術方面的民間交流依然熱絡。例如被翻拍為電影的《魯冰花》,就曾三度在韓國KBS上映播出。

在介紹詩集時,金老師提到自己於詩歌作品的翻譯習慣,他認為唯有與作家建立長期的關係,才能在翻譯時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更完整地將作者介紹給韓國讀者。金老師同時也特別感謝作家陳千武,他在1996年出版首部翻譯作品《開了木瓜花:陳千武詩選》,過程中有許多翻譯技巧都直接受教於原作者陳千武。金老師於2023年當選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後,規劃於今年2024年設立陳千武文學獎,以表彰陳千武在臺灣現代詩與創作方面的貢獻。

隨著臺灣逐漸受到關注,目前韓國當地大學也陸續成立「臺灣研究中心」,投入臺灣文學等領域的研究,韓國學術界甚至重新定位臺灣文學為世界文學的一環。在活動尾聲,金老師將「小國家,大文學」一句送給在座聽眾,期待透過更多臺灣人的力量,讓臺灣文學作品及文化能被世界看見,進而促使更多人認識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