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法語譯者陳太乙談讀者如何參與翻譯

外國語文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之「譯界前輩相談所」系列講座第三場於5月30日舉行,邀請資深法語譯者陳太乙以「讀者如何參與翻譯? – 從譯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讀者的角色」為題,進行一場深度的演講。

陳太乙老師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系,為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 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兼任教職。從事法文翻譯逾二十年,譯作超過五十本,曾以《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獲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文學類翻譯獎。目前正進行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十年經典重譯計畫。

陳太乙認為:「翻譯有時候就是得耐心等待作者上身」。有人請她以譯者角度推薦讀者該如何閱讀她的譯作《哈德良回憶錄》一書時,她回答 :「這本書其實不需要推薦,能讀到就是你的運氣。」,她認為這類書即使在法國能讀懂的也是少數,譯成中文也不該期望所有讀者都能理解。許多作者寫作時沒想這麼多,只是單純想創作,而讀者喜歡與否也非作者考量,因此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

她接著引用Jakobson及Shannon & Weaver的傳播理論,將其應用於翻譯上。在翻譯過程中,除了發話、接收、編碼、解碼、語境,尚須考量非語言文字(non verbal)、雜訊(bruits,指溝通、傳播過程中可能影響成效的正面或負面雜訊)、反饋(feedback,指讀者的話語權)等外在條件。

隨後,陳太乙以圖表的形式勾勒出「文學筆譯傳播鏈上的讀者們」,重新定義作者、譯者、重譯者、讀者、終端讀者等角色,並剖析他們之間錯綜複雜,又緊密相連的關係。

最後,她從《追憶逝水年華》十年重譯計畫出發,探討「考量讀者」的翻譯方式,及十年計畫對於讀者的意義。首先,她認為經典重譯可以累積過往讀者的反饋,而近期相關研究成果之發展與更新,更可幫助此十年計畫更加充實。她並分析了市面上既有的譯本,相較於以往多人合譯的方式,她預計以十年時間,一人獨譯全集共七冊,並分冊出版。她認為一人獨譯可降低負面雜訊,掌控譯文的一致性;分冊出版則可培養出精讀、慢讀之讀者。

講座尾聲,由講者回覆聽眾的提問。除了譯者的養成、翻譯工作入門、翻譯策略的選擇之外,她也談到身為譯者,對於自身的角色設定。這一場演講雖從讀者的角色出發,實則以講者目前進行的譯作《追憶逝水年華》為例,探討作者及其作品、譯者及譯作,以及他們與讀者之間的關係。講者字字珠璣,不僅是一場翻譯領域的專業分享,也是一場文學盛宴。(撰稿:歐洲語文學系法文組副教授李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