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先生談《魔鬼詩篇》翻譯與譯者的角色

外國語文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於5月18日特別邀請曾任多家知名媒體新聞部主任及編輯的閻紀宇先生,擔任本學期第二場「翻譯大師講座」講者。閻先生以〈我是《魔鬼詩篇》譯者〉為主題,分享自身25年來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工作的經驗,以及當初擔任《魔鬼詩篇》中文版無名譯者的背後故事。現場與線上聽眾計有一百餘人,親炙翻譯大師的風采。

演講開頭,閻紀宇先生即展現出翻譯大師的謙遜風範。他認為自己只是「翻譯職員」,而非「翻譯大師」。長年以跨領域工作者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的閻老師,在2022年底回歸專職譯者的身分。他表示,希望在夕陽無限好的人生下半場,能夠再為臺灣出版業留下幾本可讀作品。

閻老師接著向現場觀眾介紹《魔鬼詩篇》書中內容,以及該書作者的生平事蹟。印度裔的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出生於穆斯林家庭,其於1989年2月出版的《魔鬼詩篇》甫一上市,即遭各方非議,甚至義大利文、土耳其文和日文譯者都遭到攻擊,挪威出版商也遭受槍擊。然而穆斯林教徒視為褻瀆信仰的《魔鬼詩篇》,其實是本蘊含多種意義的書籍。作者魯西迪曾親自表示,《魔鬼詩篇》的真正主題並非伊斯蘭教,也不是宗教,而是描述遷徙、移民、變性、自我分裂、愛情、死亡以及倫敦與孟買。

「《魔鬼詩篇》並非原書名的意思!」閻老師坦言,原文書名The Satanic Verses中的「Verses」,是指古蘭經「詩文的小節」,因此最貼切的譯法為《魔鬼經文》。許多人都很好奇閻老師當初對於譯書的邀約是否有過猶豫,對此閻老師表示,內心中的掙扎與考量當然沒有少過。但是換個角度想,其實距離歷史悲劇的發生已過了13年之久,同時身為一個譯者,坦白說很難抗拒這樣充滿挑戰的任務。

在提到自身經驗的環節時,閻老師向聽眾分享了個人翻譯的原則。他提到,翻譯是個兼具「有我」與「無我」的過程。在幾十萬字面前,譯者可以是任意擺佈一切的上帝,所以譯者可以方常有我。然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又必須盡力去貼合作者風格與筆調語法。完成一本書的翻譯後,譯者最終僅僅是一名在背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因此需要學會無我。

閻老師也談起個人學思歷程,在考進台大物理系後,因個人興趣轉系至中文系,並一路求學至中文所,更上過齊邦媛老師在台大的最後一門課。畢業後曾於專科學校擔任國文老師,這些歷程都讓閻老師在中文的使用上更為得心應手。而日後在書籍翻譯與新聞報導的跨領域實踐,更是相輔相成,互為養分的重要經驗。

最後,閻老師也談到了近年翻譯界經常討論的AI議題,他表示樂觀與悲觀參半。譯者被取代的危機永遠都在,某些工作的消失的確不可避免,但是AI技術的存在也能帶給譯者強而有力的協助。因此AI技術的與日俱新,仍是所有譯者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與克服的挑戰。(撰稿:韓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生林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