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屆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世界知識體系中的詞語:詮釋、中介、轉譯」徵稿啟事

【會議宗旨】
近年來,「知識體系」的探討成為許多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與挑戰,無論是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學家、地理學家、表演藝術研究專家、傳播學者、人工智慧以及資訊工程學家、博物館或藝術史專家以及多元文化工作者等不同研究領域人士都開始或者加深其對於不同文化所發展的特殊知識體系與概念的探索並且將其作為思考當代跨文化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

在一個「知識體系」的發展過程裡,許多承載某些獨特「知識概念或思考模式」的「詞語」也連帶而生。從索緒爾對於一個特殊詞語出現(emergency)的解釋,進到羅蘭巴特對於隱含在同一「詞語」下所衍生出不同層次之指涉意涵的思考、再到福柯透過組成現代人之世界的「詞語」來反思世界的「知識」如何影響現代人思考聚焦或分析的模式,事實上一個「詞語」不再只是一個「sense」或「signfication」的單存或單一。

在某一個社會、某一個領域透過某一語言所發展出的某一種「知識體系」裡,將由多元且豐富的「詞語」來組成此體系裡的「知識概念」。體系中所牽連在一起的所有人士,無論是使用者或將涉及到的他者則在不同的時空間裡,為這個「知識體系」或者體系中所發展出的「知識概念」共同發展屬於這個「詞語」所具有的「定義」、「詮釋」、「語境」,「語用」。同時當這個「知識概念」進入到交流、分享與傳播的跨文化的背景裡,我們也將且不得不開始進行這些詞語的翻譯與面對再詮釋的問題。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時代裡所指稱的對象或所指涉的意涵也將產生意義上的流動與變遷。隨著意義的流變,跨足在兩個文化以及兩個語言以上的「人」也將不斷地提出新「翻譯」的可能性與嘗試。如,臺灣「原住民」一詞,在當代的背景下,「Aborigines」是否仍舊合宜?即便可能不合宜,為何在使用者的口裡以及筆下仍舊不斷出現?然道是我們在使用的當下對於所使用的詞語不再敏感?然道是如何福柯所批判的,「人」的現實世界早已被「詞」所取代,我們所看到的只有詞語的使用而看不到詞語後所連接之真實世界的秩序?

每個社會或文明在不同的歷史演變階段所發展出的新詞彙、概念、說法甚至是物件的名稱都可以成為一種文化內容、元素滲透的特殊場域。某些詞語似乎比其他的媒介更能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理解過程、情感與認知的建構以及相關立場的轉變與成立。同時,經由對於這些詞彙的詮釋、使用以及在不同媒介下的生產,無論是書寫的、口述的,甚至是透過肢體、影像或藝術元素來表達的,則也承載許多屬於這個社會或文明特有的集體意識以及無意識的表現與意涵。而在使用這些詞語的過程中,也將不斷且持續地對於這些詞語的生成背景、中介效益以及詮釋過程產生影響。(Agar, 1994; Wierzbicka, 1997; Ballard, 2005)

本研討會將依循以上之概念的發想,以「詞/詞語」為整體思考的出發點與中心,希望匯集來自不同文化對於某些詞彙的思考與論述。從翻譯或跨文化傳播的角度探討「詞/詞語」,也是本次研討會的焦點。

【主辦單位】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台灣學研究
日本杏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韓國高麗大學漢字漢文研究所

【會議日期】
日期:2025年11月1、2日(週六、週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

【徵稿對象】
國內外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碩博士研究生(預計20名)
會議第一日為學者論壇,第二日為研究生論壇
會議無須繳交註冊費,現場提供餐點,交通住宿需求請自理

【徵稿時程】
114年03月17日 繳交中文論文題目(若發表語言為外文,請另附外文題目);繳交300字摘要(限中、英、日、韓、法文)
114年03月30日 審查結果通知
114年05月30日 公告會議議程及會議海報
114年10月20日 繳交論文全文(不限語言);繳交PPT資料(限中文,會議不設口譯,以中文PPT代替)

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