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大學生與移民:三個教學與社會實踐實驗

外語學院舉辦高教深耕計畫「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認同」系列講座,於4月11日榮幸邀請到本校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舉行圓桌論壇,與本校師生同仁們分享講題「連結大學生與移民:三個教學與社會實踐實驗」。透過不同的教學實驗案例分享,歐老師與在場師生們一同探討移民議題,連結學生與移民,深入討論如何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納入教學與研究的環節之中,成為循環設計,使得教學在大學社會責任場域的社會實踐,協助學生探索多樣的文化認同。本次圓桌論壇也邀請到三位與談人——分別是:東南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黎仁氏、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張景安、土耳其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蘭雅——與在座師生同仁們探討如何面對遷徙流動等全球移民議題,深化師生對於社會責任與文化多樣的認識與理解。

論壇一開始由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楊瓊瑩介紹歐老師。歐老師畢業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專長多樣,涵蓋文化人類學、都市治理、移民研究等領域,教學上尤其著重學思與社會實踐並進,強調課程與「創新國際連結USR計畫」結合。在這樣豐富的背景脈絡下,能感受歐老師致力於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的用心,歐老師在課程中引導學生走入社區,參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讓學術學習不只停留於理論,更貼近社會現場與人群互動。

歐老師的課程著重於「轉譯式合作」,教師扮演知識與實務之間的橋梁,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隨著社會責任實踐目標不同,促使課程設計上不斷有新嘗試,進而在與外界單位合作過程中得以傳遞互助價質。

歐老師過去的三個教學實驗包括:「移民聚落走讀與導覽設計」、「藝術治療與情感探索」以及「移民花園建置計畫」,這些課程皆以「遷移經驗」為核心主題,帶領學生實際參與田野實踐,透過身體行走、感官體驗與創作反思,進一步理解移民處境與文化交會的現實。

「移民聚落走讀」課程中,學生走訪台灣緬甸街、小印尼與東協廣場等地,認識台灣境內移民聚落的文化樣貌,並發展導覽設計,將學習轉化為行動與分享。而「藝術治療」則引領學生走入藝術治療,透過陶土創作、多媒材拼貼等活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在參與社會實踐中的情緒與困惑,培養對移民議題的共感與反思。「移民花園」計畫則強調移民課程與園藝的結合,是受到關渡美術館「移民花園」及越南藝術家Tuan Mami的啟發,透過園藝與文化交織的方式,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移民與認同的議題。學生們以園藝為媒介,參與「移民花園」的建置,從植物出發,一步步理解文化、語言與遷徙如何交織成家的樣貌。這些課程設計不僅注重知識習得,更著重於感受、共感與對話的過程。

歐老師的課程強調教育走出教室、進入社區,透過師生們的社區參與,體現跨族群之間傳遞互助價值的可能:大學不只是知識的場所,更能是社會連結的起點。

在這次圓桌論壇後半段,與談人們分享與討論也相當令人感到啟發,不僅討論許多課程上的可行性與挑戰(不論是走讀活動實作上的經費規劃與班級管理,抑或是與移民族群接觸時所必然面對的信任感議題),更是將對話延伸,觸及更多有關跨文化族群議題中不可避免的身份認同問題。究竟應該如何在臺灣這塊尤其充滿族群多樣性的土地上發掘族群間的合作交流?何謂「他者」?何為「我們」?——這些問題緊扣族群歸屬與融合等議題,讓政大師生們思索各族群文化之間,或許不只是差異與衝突,而是能有更多溝通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