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翻譯與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三文英與近現代東亞跨域知識轉譯」暨「2024陳千武文學年度詩人獎」頒獎典禮

會議宗旨
近現代東亞是既是東西思潮衝撞的時代,也是東亞重整知識體系的重要契機。文學、思想、潮流、技術等嶄新事物傳入東亞,又在東亞內部形成各自獨特的面貌。近現代東亞地區之間的人物如何交流,知識如何流通,以及翻譯如何帶動新知的傳入,引領東西方甚至東方內部直接或間接的對話,一直是學界持續關注的課題。直至現代,三位在東亞詩文學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即台灣詩人陳千武(1922-2012)、日本詩人高橋喜久晴(1926-2006)、韓國詩人金光林(1929- )三位詩人,為我們展現了東亞跨域交流的重要典範。他們生活在不同的脈絡與空間、環境中,皆有60年左右的詩作經驗,同時彼此也定期聚會,推動東亞地區的文學交流,編纂共六集的《亞洲現代詩集》,留下東亞地區文學交流的重要見證。

本次研討會旨在探討近現代東亞如何接受西方新知與文物,轉化為東亞在地化的知識,以及東亞內部在文學、思想上如何交流與碰撞。其中語言的轉譯可謂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翻譯如何推動東亞各國的文明發展,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此外,曾主導東亞詩壇的陳千武、高橋喜久晴、金光林三位詩人如何交流,他們的詩文學如何碰撞與互榮,對當代詩壇帶來何種影響,以及近現代台日韓之間的詩文學如何交流,亦是本次研討會關注的主題。

本次研討會由美國杜國清教授、韓國權宅明教授、日本大東和重教授發表基調演講,在論文發表方面,具體討論近現代東亞與西方之間,以及近現代東亞內部之間的交流,例如《魯賓遜漂流記》在近代東亞的翻譯、近現代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對《大唐狄公案》的翻譯,以及現代中國譯者在臺灣的翻譯、菲律賓國父的詩歌翻譯。此外,關於東亞三文英的研究,則聚焦三人的戰爭傷痕詩、文學交誼軌跡,乃至於陳千武文學的翻譯與轉譯。

附件:議程表(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