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院國際教研成果工作坊(二) 多元議題推動學術對話
由外國語文學院舉辦的第二梯次「外語學院國際教研成果工作坊」於11月1日順利落幕。由來自不同語文系所的學者,圍繞宗教、文化身份、語言學、移民政策以及生態研究等多元議題進行研究上的發表與討論。在本次工作坊當中,不僅促進了研究成果的分享,更為未來跨領域合作鋪路。
會議開場時,擔任主持人的英國語文學系教授許立欣特別指出,此工作坊之目的,主要是外國語文學院鄭家瑜院長媒合下,希望透過外語學院各個學系之資源整合,將來能組成高教深耕之研究團隊,探討宗教信仰、民族認同、文化政策及文學實踐等議題,並計畫進一步推動跨校合作計劃,一同探究全球性文化認同之議題,與政大外語學院以多語言以及多文化所富含之研究能量結合,以其對社會介入與影響,有所貢獻。
來自各個語文系所的老師們,依據其專業領域都針對多重文化與語言之流動性,進行了各自深入的研究報告:土耳其語文學系副教授徐漢陽分享了突厥語系民族的親屬關係系統,詳述突厥民族與中國、印度、伊朗等多國文化互動,分析社會文化變遷對其結構的影響,並且強調了這些民族歷史上語言的互通性與親密性。
緊接著,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張景安分享了其關於敘利亞難民的研究,特別探討難民在土耳其的經濟適應與社會貢獻。他強調難民不僅是受援助的群體,同時也展現出顯著的主體性與社會經濟活力,呼籲更多研究關注敘利亞難民的自主權及其對當地社會的正向影響。
東南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樊夏則專注於南傳佛教文化的儀式研究,特別是南亞地區的重要宗教節慶。他提到南亞的地理環境對在地社區文化社群發展的相互交流與深遠影響,並探討了這些宗教儀式與藝術創造如何促進社會凝聚力,重新思考人文傳統與環境之緊密關聯。
同樣來自東南亞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黎氏仁,也分享了其對台灣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語言學習的研究,聚焦於越南裔與台灣裔子女在學校語言環境中的雙語教育及文化適應。她提到,台灣現今的語言政策與外來移民人口有很大相關性,政府急需推動越南語等東南亞語言的學習,以促進多元文化融入。
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高啟豪則從台日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討了歐美盛行之萬聖節如何在東亞、尤其是日本與台灣扎根及演變。他指出,日本各地萬聖節的流行與商業行為密切相關,並將台灣與日本比較,探究如何借鏡日本,結合歐美和日本節慶元素的轉換,將其發展成為秋季重要的活動之一。
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林侑毅分享了韓國文學翻譯及推廣的相關經驗,以及自身對韓國《燕行錄》之研究。他深入介紹如何透過韓國文學翻譯院的資助,在台灣舉辦多場韓語翻譯講座,並邀請韓國知名作家來台與學生交流。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台韓文學文化的交融,也加強了兩國學術界的合作。
最後,由主持人許立欣教授分享其對生態致異(EcoGothic)之研究,以及其與泰國、日本學者成立之「亞洲致異協會」(Gothic Studies in Asia),,進一步提出西方致異文體如何作為生態研究之方法學,探討現代文學與文化中提及之自然災害,反映人類活動引發的生態危機。她強調現代社會過度依賴科技,導致與自然環境脫節,容易忽視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明年也將於政大舉辦全球每三年一度,以愛蜜莉・荻瑾蓀詩學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結合文學與在地生態議題,並希望促進更多跨領域學術合作。
會議結束後,多位參與的老師表達了對此次跨領域研究分享工作坊的高度肯定,並表示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類似跨域教研工作坊活動,以促進跨文化學術合作。外國語文學院院長鄭家瑜也表示,未來將繼續努力爭取院內與校內外經費與資源整合,推動跨領域的研究計畫,以其為台灣與國際學術界創造更多多語以及多文化交學術交流與社會責任相關之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