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翻譯經驗談 用白話傳承經典魅力
「《源氏物語》翻譯經驗談」線上收看:https://ctld.video.nccu.edu.tw/media/8144
2024年秋季翻譯大師講座第二場於11月16日隆重舉行,由國立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邀請翻譯大師林水福教授以「《源氏物語》翻譯經驗談」為題,分享其最新譯作的背後故事與心得。
用白話文再現經典,吸引年輕讀者
林水福畢業於輔仁大學東方語文學系,並獲得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學術造詣深厚,翻譯與研究經驗豐富。他在此次講座中分享了重新翻譯《源氏物語》的動機,指出日本語言文字變化迅速,約每隔20年即有現代語譯本推出,而中文譯本更新卻較少。繼豐子愷和林文月的版本後,他希望以更貼近當代讀者的白話文翻譯這部經典,吸引年輕一代,甚至未來的讀者。他提到此次翻譯《源氏物語》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晶,因退休後得以全心投入翻譯,每天埋首超過八小時,全年無休,歷時四年完成。
面對翻譯挑戰:忠實與創新並行
翻譯過程中,林水福遇到諸多挑戰,尤其在文體和專有名詞的處理上頗費心思。《源氏物語》的原文以連綿體書寫,無明確斷句或說話者標示,他在譯本中加以明確化,減少閱讀障礙。此外他選擇保留原文的帖名與人名漢字,以方便讀者查閱;而對於文化專有名詞如「後朝之文」,則採用加註解的方式,兼顧原文忠實性與讀者理解。談及色彩與服飾的翻譯,他特別提到平安朝的色彩文化,指出許多色彩名稱雖然現今仍使用,但實際顏色已有所不同。他參考了多本相關文獻,努力呈現原文的細緻內涵。他強調,翻譯不應僅追求同化或異化,而應靈活應用,以在原著與讀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和歌的翻譯:從情書到文學橋樑
林水福特別解析了《源氏物語》中和歌的作用,指出這些短詩常作為情節的重要推動力量,有時是戀愛的情書,有時則作為慰問或應酬之用。他選擇以較文言的方式翻譯和歌,以凸顯其藝術美感,但在整體翻譯中仍注重白話與易讀性。他幽默地比較了自己與林文月、豐子愷版本的差異,讓聽眾更深刻理解翻譯選擇背後的考量。
翻譯與文化的對話
講座現場的問答環節氣氛熱烈,來自教育系的一位日本學生表示,林教授的翻譯忠於原著又兼具可讀性,展現了日本文化中「隱藏之美」的精髓。林水福回應稱,他認為白話文也能展現典雅,而非僅依賴文言文,這是翻譯中的一大挑戰。 當被問及《源氏物語》是否像《紅樓夢》一樣,經歷過民間傳抄成書的過程時,他指出《源氏物語》的確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但抄寫過程中難免出現筆誤。他也談到日本歷史小說的虛構性與臺灣讀者的接受度,認為這反映了兩地文學觀念的差異。關於「後朝之文」等專有名詞的處理方式,他採取加註解或補充說明的方式,並建議讀者參考其所著《解讀源氏物語》,了解當時的典章制度及背景知識。
出版過程的嚴謹與用心
林水福對聯經出版公司的支持表示感激,透露此次出版經歷了多次校對與審查,從日文對照到與林文月版本的比較,每個細節都經過嚴謹檢驗。他對譯本首刷的精美設計十分滿意,並期盼這部作品能讓更多讀者認識並欣賞《源氏物語》的文學價值。
結語:翻譯是連結文化的橋樑
講座尾聲,林水福以對翻譯的熱愛勉勵年輕一代,強調翻譯需要深厚的學養與文化理解,才能有效連結不同語言與文化。他相信經典文學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化,更是文化對話的媒介,能為讀者帶來深遠的啟發。(撰文:盧虹蓁)